《學習時報》2022年3月11日第6版刊登我校黨委書記李華榮教授署名文章《培養有溫度的“大醫生”》。原文如下:
培養有溫度的“大醫生”
健康是人民最具普遍意義的美好生活需要。醫生是人民生命健康的守護者。培養什么樣的醫生,是醫學教育的首要問題。醫學是科技與人文高度融合的學科,是一門飽含人性溫暖的科學。醫生有溫度,醫學才溫暖。有溫度的醫生應該具有仁心仁術的高度、沾泥帶土的向度、貼心貼肺的熱度、健康治理的厚度。
仁心仁術的高度。人才培養,必須關注時代特征和歷史維度。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醫學教育成為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上升為人才培養的核心要求;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嚴峻的公共衛生形勢對醫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極大的挑戰,對醫生的仁心仁術提出了更高要求。仁心仁術,是一種升華了的、以人類情感和道德精神為底色的醫學要求,其靈魂是以人為本,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生命的維護、追求和關切。醫學具有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雙重屬性,本質上是“人學”,核心在于對人的關懷。技術與人文是醫學的兩翼,缺一不可。沒有技術,醫學沒有軀干;沒有人文,醫學沒有靈魂。醫生要“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不僅要靠精湛的技術,更需要人文關懷。要引導醫生牢固樹立生命至上的觀念、保持對生命的敬畏之心,時時“如臨深淵”,處處“如履薄冰”,努力踐行醫學的“人學”本質。要更加注重醫學情感、醫學理性、醫學良知以及醫學理想的教育,激發醫生救死扶傷、懸壺濟世的使命意識。
沾泥帶土的向度。貫徹新時期黨的衛生工作方針重點在農村。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2月21日給正在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實習的西藏大學醫學院學生回信,肯定他們獻身西藏醫療衛生事業的志向。希望他們珍惜學習時光,練就過硬本領,畢業后到人民最 需要的地方去,以仁心仁術造福人民特別是基層群眾。客觀而言,我國一些偏遠農村、基層社區的醫療條件仍然較差,高水平醫生嚴重匱乏。基層群眾希望得到優質的醫療資源,渴望得到健康教育、計劃免疫、婦幼保健、老年保健、康復治療、傳染病及慢性病防治等服務,這就要求我們培養上門服務的家庭醫生、扎根基層的全科醫生、百姓需要的落地醫生,即培養老百姓“夠得著”的醫生。現代醫學越是發展、越是專業,越易形成天然的知識“壟斷”和醫患溝通的“壁壘”。許多時候,醫患矛盾的產生,往往是因為病人僅僅被作為醫療服務和醫學研究的對象,而未能被視為一個完整的、有血有肉的、與周圍有千絲萬縷聯系的活生生的人。基層群眾的健康如何更好保障?醫患關系如何從根本上改善?和諧、互信、共贏的醫患利益共同體如何構建?這要求醫學和醫生,眼睛向下看、身子向下沉。厚植醫學生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的家國情懷,培養醫學生扎根基層、建功立業的擔當精神,引導醫學生為建設健康中國、實施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和力量,是醫學院校責無旁貸的責任和使命。
貼心貼肺的熱度。醫學服務的對象是人,生命是醫生工作的原點,一切的科學思考與治療選擇都要圍繞這個原點展開。醫學人文精神,表現為醫生對患者身心的關懷、生命的尊重、尊嚴的維護和價值的認同,體現在醫生發自內心、想方設法最大限度地減輕病人的痛苦。一個名醫最大的美譽往往不是他的技術,而是對患者感同身受的理解、一視同仁的對待、寬厚善良的包容、誠懇專注的耐心,是區別于常人的人文關懷,是具有恒定溫度的專業精神。人們所期望看到的好醫生,往往不是那個能夠徹底消滅所有疾病的“超人”,而是在面對疾病與死亡威脅時,仍擅于積極引導病人樂觀自信活下去的貼心人。《愛丁堡宣言》指出:“病人理應指望把醫生培養成為一個專心的傾聽者、仔細的觀察者、敏銳的交談者和有效的臨床醫生,而不再滿足于僅僅治療某些疾病。”當前,醫療理念正在轉變,患者逐漸從被動接受治療轉變為主動參與治療。希波克拉底說,醫生有三件法寶:語言、藥物、手術刀。從敘事醫學的觀點看來,疾病是一個故事,病人有眼淚要流,有故事要講,有情緒要宣泄,有心理負擔要解脫,這本身就是治療的一個重要方面。醫生要善于傾聽、真誠交流、換位思考,與患者達到共情,用溫和的語言安撫病人,逐步建立基于信任的溫暖的醫患關系,做病人的知心朋友。“有時是治愈,常常去安慰,總是去幫助”,醫學的最大價值是從心靈上安慰和幫助病人。
健康治理的厚度。健康是人民幸福的基石、國家富強的標志;健康管理是有效防止疾病、提高生命質量的重要途徑。醫學教育要急國家之所急、應人民之所需,傳統意義上的“小”醫生,必須成長為新時代經世致用的“大醫生”,主動參與健康治理的生動實踐。大健康包含了身體、精神、心理、生理、社會、環境、道德等全方位整合發展理念,包括了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的系統觀念。大健康不僅關注生病的人群,還關注健康、亞健康、有高危因素和出現早期癥狀的人群;不僅關注疾病診斷治療,也關注疾病預防、疾病康復,以及與人口老齡化密切關聯的一系列社會問題。醫學教育要將大健康理念及其內涵滲透到醫學生培養的全過程,讓醫學生主動關注全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形成以人為中心的完整醫學理念。新時代的醫生,不能僅僅依靠抽象的專業概念來思考醫學問題并進行健康政策設計,必須主動走向社會,在社會治理中形成各種機制性的認識,并因此具有結構性視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提升學術分析的深度,提高政策實施的效度,為提高全社會的健康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貢獻學術力量。醫生還要熟悉醫療保障政策和相關制度,降低醫療成本,優化醫療價值,為群眾提供高性價比的醫療服務。
國家需要什么樣的醫生,人民喜歡什么樣的醫生,我們就培養什么樣的醫生。將人文素養和醫德教育貫穿于醫學教育全過程,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有理想、有情懷、有本領、有敬畏、有擔當、接地氣的有溫度的醫生,這就是我們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