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黨話 跟黨走 正青春 有擔當
——在“五四”青年節表彰大會上的講話
長治醫學院黨委書記 李華榮
(2022年5月1日)
各位同學、各位老師、青年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們召開長治醫學院“五四”青年節表彰大會。在這個屬于青年人的高光時刻里,我謹代表校黨委,向全校10208名師生團員致以節日的問候,愿你們在這磅礴奔騰的大時代,心懷“國之大者”,一起向未來!
今年是五四運動103周年,是中國共青團成立100周年,即將迎來第72個中國青年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青年是與新時代同向同行、共同前進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負重任。我們當下的新時代,恰如976年前,范仲淹對八百里洞庭的描?。?/span>“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泵恳粋€時代,有人躍馬揚鞭趕路忙,也有人雪擁藍關馬不前。怎樣才能不負韶華,擁抱新時代,走好人生路呢?答案是:心懷家國,目光長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人生的意義,安放在國家、民族和人民的事業之上。再問:誰最有條件成為這樣的人?答案是:青年,青春的你們。因為青年,富于春秋,身無贅物,是整個社會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沒有人能永遠年輕,但總有人風華正茂。在過去的一百多年時間里,無數的青年志士,用他們多彩的青春,寫出了青春之中國、不朽之篇章。
103年前,1919年5月4日——來自北京10多所學校的3000多名青年學生齊集天安門,舉行著聲勢浩大的反帝愛國大游行。黑發白衫的少年們,走上街頭,強烈要求拒簽巴黎和約,懲辦賣國賊。五四運動爆發后,知識分子舉起火炬,把覺醒傳給了廣大民眾。革命火種熊熊燃燒,開辟鴻蒙,淬煉出了一個新天地。
101年前,1921年7月23日——13名青年在上海法租界環龍路的老漁陽里2號,出席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成立了中國共產黨。這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后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
100年前,1922年5月5日——25名青年代表在廣州召開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宣告成立。這是中國共產黨創建初期成立的先進青年組織,正式揭開了黨領導下的中國青年運動的嶄新篇章。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時候,全國只有50多名黨員;中國共青團成立的時候,全國只有5000多名團員。但從那時起,中國就變得不一樣了。這些青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身負國家、民族、人民之重托,把個人得失和生死置之度外,為了共同的事業浴血奮戰。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上立于天安門城樓之上的身影,有數位正是當年滿懷熱血的五四青年。
新中國成立以后,青年人接續奮斗,為了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安康,奔赴使命:
他們御敵于國門之外——抗美援朝,年輕的戰士們用血肉之軀,把西方國家的鋼鐵洪流趕回“三八線”以南,讓“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線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他們強國于重器之上——“兩彈一星”,青年科技工作者們隱藏身份,訣別家人,把身影遁入大西北的獵獵罡風、漫漫黃沙,只為“放一個大炮仗”,讓外國的槍口,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樣輕易地對準我們的國家。
他們報國于稼穡之中——雜交水稻,青年時期的鄉村教師袁隆平,專注于田壟,播撒智慧,收獲富足。帶著“稻花香里說豐年”“讓所有人遠離饑餓”的畢生夢想,引來稻菽千重浪,留得谷穗百里香。
他們心懷“國之大者”——人民幸福,青年時期的習近平,用雙腳丈量黃土高原的寬廣與厚度,一心只為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在實踐鍛煉中激發潛能、積累經驗,磨礪意志、增長才干,打牢了成長的根基。
改革開放的大潮,將中國青年推上了最廣闊的歷史舞臺。不管什么身份,無論來自何方,都可以融入經濟發展大潮,在競爭與創造中實現個人抱負,也一起為國家富強,鋪設起一條平滑的軌道——工業科技進步聚沙成塔,讓通信科技邁入世界最前沿,讓無人機飛翔在全球最高空,讓裝備制造業攀登寰宇最高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青年、熱情關懷青年、充分信任青年,大力倡導青年優先發展理念,著力發揮共青團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作用,推動青年發展事業實現全方位進步、取得歷史性成就。4月2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這是我國首次專門就青年群體發布白皮書。白皮書指出,青年是整個社會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中國青年始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
那一聲聲“北京明白”,是屬于中國航天青年的回答;
那一次次“冰上起舞”,是屬于中國冬奧青年的回答;
那一句句“中國領先”,是屬于中國科研青年的回答;
那一個個“暖心大白”,是屬于中國醫護青年的回答;
……
中國青年一代,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為青春之中國作出了精彩注解。
身處這個偉大時代的長醫青年,同樣展現了亮麗的青春風采,迸發出豪邁的青春激情。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長醫51名青年醫護逆行出征,馳援武漢、支援潛江和仙桃,體現了新時代的長醫擔當。2022年面對新的疫情,長醫青年醫護再次身披戰袍,先后160人次馳援吉林、河南、上海,用實際行動把愛與責任播向遠方;同時,474名教職員工入住校園,堅守崗位,與8900名青年學子同吃同住同勞動,身體力行守護校園平安。
……
正是中國之青年,鑄就了強大之中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任,需要依靠這一代的青年人去擔負。當下,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給當代中國青年提出了必須嚴肅對待的挑戰。我有幾點體悟,想與各位青年朋友分享。
第一,以青春之我,踐行愛黨誓言。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指引著青年把個人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百年來黨所取得的所有成就也都凝聚著青年的熱情與奉獻。去年,電視劇《覺醒年代》熱播。全國的觀眾有機會“重新”發現陳延年、陳喬年這對英雄兄弟。1915年,17歲的陳延年帶著弟弟陳喬年告別母親,離開家鄉,奔赴上海,投奔父親陳獨秀。1922年,這兩位年輕人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上海極度危險,但陳延年為了黨的工作,毅然從武漢“逆行”到上海。1927年6月26日,因叛徒出賣,陳延年被捕,犧牲時年僅29歲。今時今日,讓我們再一次聆聽陳延年烈士的這段話:“我們的黨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從地上生出來的,更不是從海外飛來的,而是在長期不斷的革命斗爭中,從困苦艱難的革命斗爭中生長出來的,強大出來的。”當代青年,要傳遞這份精神的力量,堅定不移跟黨走,衷心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銘刻對馬克思主義的崇高信仰、對共產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繼往開來,賡續奮斗。
第二,以青春之我,深植家國情懷。深植家國情懷,就要與國家同呼吸、與人民共命運,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五四運動,孕育了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主要內容的偉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愛國主義精神?!薄爸袊嗄晔怯羞h大理想抱負的青年!中國青年是有深厚家國情懷的青年!”總書記這些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五四精神的核心和底色。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我校青年教師王婷同志三代傳承、接力出征,深入武漢疫情救治核心區,主動承擔危重癥患者救治任務;研三學生吳歡手機導航步行去武漢助力抗疫……師生們的感人事跡先后被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學習強國、湖北日報、長江日報等媒體廣泛報道關注,引發強烈反響。其中,人民日報微博以《讓人淚目的傳承》為題播發了王婷的事跡,一天之內該微博閱讀量超過1.4億次;王婷傳承紅色基因事跡還被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在央視播出。時光可以改變容顏,卻帶不走人間大愛。面對風云變幻莫測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全球范圍日趨激烈的經濟競爭和文化角逐,我們應自覺肩負起“五四”先輩未竟的民族復興偉大使命,始終銘記家國情懷,把報效國家作為人生的價值取向。
第三,以青春之我,傳承奮斗擔當。在《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里,我反復閱讀了第三章——《新時代中國青年勇挑重擔、堪當大任》。在這一章,我看到的是中國青年一代的群像:從青年工人、農民、農民工、運動健兒,到快遞小哥、外賣騎手,中國青年用勤勞和汗水讓青春在平凡崗位的奮斗中出彩閃光;從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東數西算,到港珠澳大橋、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華龍一號”核電機組,再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一線,中國青年用事實證明,面對困難挫折撐得住、關鍵時刻頂得住、風險挑戰扛得住;從農村為鄉親們排憂解難,到社區為鄰里們傾心服務,再到邊疆為祖國巡邏戍邊……中國青年將自己對中國夢的追求化作一件件身邊實事,在磨礪中長才干、壯筋骨;從“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天問”“嫦娥”等重大科技攻關任務,到“創青春”“中國國際互聯網+”等創新創業比賽交流展示活動,再到一大批由青年領銜的“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噴涌而出,中國青年自覺將人生追求同國家發展進步緊密結合起來,在創新創業中展現才華、服務社會。正青春、有擔當,就是中國青年最鮮明的標識。
第四,以青春之我,振奮精神風貌。李大釗曾講: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華也。堅持向善向上向美的價值追求,熱愛生活、奉獻社會,展現朝氣蓬勃的精神風貌,是青年人的靚麗名片。當下,新冠肺炎疫情多點散發、多鏈并行、隱匿傳播,為了保障廣大師生的生命安全,學校采取了封閉管理。在這樣一個很特殊的時刻,我想和同學們來聊一聊怎么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怎么更好地守護、綻放我們的青春。民國時期有一個歷史很短、但成就斐然的大學——昆明的西南聯合大學,簡稱西南聯大。當年的西南聯大,要比今天的封閉校園艱難得多——住著茅草屋,吃著清湯寡水,教學設備簡陋,危險時刻存在,“跑警報”成為家常便飯,教學斷斷續續——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存在不過七八年的西南聯大,竟然成為民國歷史上最優秀的一所大學,誕生了2個諾貝爾獎獲得者、70多個院士、無數個人文社會科學的大家。那么艱難的時候,為什么會誕生這么多的大家和大師呢?因為他們始終懷揣報國救國的熱忱之心,抗戰要勝利,國家要富強,勤奮就是一種救國,知識就是一種引領;因為他們不畏風雨,敢于斗爭,以苦中作樂的精神驅散戰爭和貧困帶來的陰霾。這深刻啟示我們,為國家、為民族,是學習的動力,也是學習的動機。艱苦簡陋的環境,恰恰是出人才的地方。同學們,面對疫情,我們的戰場在校園、在課堂。做好防控、學好知識,就是對國家最大的貢獻。因此,與其抱怨“青春才幾年,疫情占三年”,不如再進一步想想“疫情占三年,拼搏有幾年?”永遠年輕、昂揚向上,自我提升、自我超越,鍛煉強健體魄、涵養陽光心態,這些是不是更青春?更值得點贊呢?
同學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103年前,中國最優秀的年輕人在血與火的淬煉中覺醒,奮起救國,為中國之獨立,雖萬死而不辭。他們風華正茂:中共一大召開時毛澤東28歲,周恩來參加中國共產黨時23歲,鄧小平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時僅18歲。40多年前,在改革開放之初,誓言“趕上時代”的青年群體又何其艱辛、何其迷惘。他們經歷了復雜,走過了坎坷。他們為我們創造了一個比過去更好的世界。我真心希望,40年后,當大家芳華褪去回想往事,可以驕傲地說,那時的我們不曾推卸責任,沒有辜負歷史的托付;可以自豪地說,我們為后輩開創了一個更好的時代。
百年風云翻涌,革命自有后人,“安危不貳其志,險易不革其心?!?/span>今天,大家的腳下依然有千山萬水,前路也依然有艱難險阻。讓我們深刻領悟長醫“三大精神”,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忠誠捍衛“兩個確立”,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起!用青年擔當向黨的二十大深情獻禮!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