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做新時代的“大先生”——在長治醫學院慶祝
第39個教師節表彰大會上的講話
黨委書記 李華榮
(2023 年 9 月 10 日)
老師們、同學們、同志們:
今天,我們在科學會堂隆重集會,慶祝第39個教師節,表彰為教學科研、學生管理、后勤服務等教育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和個人。首先,我代表校黨委,向學校各條戰線上辛勤工作的教職員工致以節日問候!向為學校建設和發展作出貢獻的離退休老同志們致以崇高敬意!向你們道一聲:教師節快樂!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39年前,中央決定設立教師節,正是改革開放大潮涌動、科學的春天姹紫嫣紅之時。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任務,強教必先強師。要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建設教育強國最重要的基礎工作來抓,大力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近年來,學校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按照“補短板、強特色、塑精神、重服務、應用型”的總體思路,堅持“滿足數量、保證質量、優化結構、提升素質”的基本原則,積極實施人才強校戰略,扎實推進師德師風建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創新人才引育模式,改善人才成長環境,教師隊伍的學歷、職稱、學科、學緣結構得到優化,教師管理制度更加科學規范,教師地位待遇不斷提高,教師職業榮譽感幸福感明顯增強,逐步建立了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理論基礎扎實、實踐能力較強的高素質教師隊伍。
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是一個系統性躍升和質變,這一質變和飛躍賦予人民教師新的使命。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清華大學時提出了“教師要成為大先生”的時代要求,這是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根本遵循。去年5月,在學校第八屆教學工作會上,我作了題為《接好“大課題”建好“大課程”當好“大先生”擁抱“大時代”》的報告,提出長醫的“大先生”應當是熱愛讀書的思想家、心懷“國之大者”的政治家、立德樹人的教育家。今天,我想圍繞“大先生”,特別是“大”字,就如何更好地堅守教育初心,擔當育人使命,在學校高質量發展中展現新作為,在強國建設中作出新貢獻,再提三點希望,與大家共勉。
“大”,《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用一個正面站立的人形,表示大的含義。我的理解是:大象人形,指的就是一個人,頂天立地,張開雙臂,擁抱祖國、擁抱世界、擁抱天地、擁抱實踐。作為教師,天然的使命是育人。為了培養頂天立地的時代新人,我們要不斷推進自我修煉、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具備大視野、積累大學問、擁有大智慧。
第一,要有為師的“大視野”,發揮“大先生”的引領作用。新的時代,科技突飛猛進,知識迭代升級,社會紛繁復雜,矛盾層出不窮,作為學生的人生導師,必須擁有更高維度的大視野,方能擔此重任。一要心懷“國之大者”,具備歷史視野。77年來,學校扎根太行大地,立志于辦人民滿意的醫學教育,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一批又一批沾泥帶土、貼心貼肺、仁心仁術、經世致用的醫學人才,這是我們的過去和現在,更是我們的未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提升高等教育的質量,關鍵在教師。希望同志們心懷“國之大者”,增強歷史主動,把“理想信念”“家國情懷”放在人才培養目標的首位,從專業認知、生涯規劃等角度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激勵學生自覺肩負起“強國一代”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踐行濟世報國的初心使命。二要放眼世界,具備國際視野。一場疫情,環球同此涼熱。疾病預防、健康研究、醫學教育的價值、場域、要素也隨之發生蛻變和調整,教育正在進入“重新定義”的時代。作為教師,要正確把握世界發展的趨勢潮流,科學分析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觀大局、抓本質、明方向,用歷史的眼光和宏闊的視野,引領學生全面理解“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辯證看待中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要全面介紹中國為世界和平與人類發展貢獻的智慧和方案,要生動講解中國與世界合作共贏的精彩故事。從長醫、長治走向全球,引導學生在人類共同命運的大前提下,思考人生、思考醫學、規劃未來,培養大開大合、縱橫捭闔、經天緯地的綜合素養。
第二,要有從教的“大學問”,履行“大先生”的育人功能。“大學”既有“成人之學”“最高學府”的物理含義,又有“博學之態”“高深學問”的精神含義,更有“向善向美”“止于至善”的人生要義。高校教師傳承大學之道就必須有大學問。大學問,不只在書本的字里行間,也不只在50分鐘的課堂。真正的“大學問”,指的是教師要愛讀書,不斷更新知識結構,以淵博的學識讓學生心悅誠服。要把讀書的過程作為備課的過程,將書本作為思想課堂、精神課堂的原材料。通過讀書,把知識轉化為專業能力,把書中的語言和思想轉化為課堂語言和教學思想,實現書為我所用,讓“讀進去的書”凝練為教學資源、轉化為工作能力。真正的“大學問”,指的是教師要愛鉆研,不斷探索真理世界,以科學家精神讓學生緊緊跟隨。科學成就的背后是科學家精神。科學家精神包括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弘揚科學家精神,既要融入思政課程,又要融入課程思政,將科學家精神與學科創新故事相結合,立體化呈現科研成果背后的技術革新與精神支撐,講深、講透、講活科學家精神。特別是,要注重在科研活動中,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帶領學生發現真問題、解決真問題,引導學生用科學家精神激勵發現之路、充實求學之路。真正的“大學問”,指的是教師要有境界,不斷加強道德修養,以趨于向善向美的人性自覺、人生境界感染學生。大學之道,止于至善。高校教師不僅要在學業上指導學生,更要在做事、為人上指導學生,做學生的典范。9月5日,學校微信公眾號推送了人體解剖實驗室志愿者團隊創建人李建偉老師的故事。多年來,這個位于南區地下室、小小的實驗室,幫助許許多多的學生成長成才、實現夢想。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長醫的苔花雖小,但自有一片芳華。我們深知,學生的芳華背后,是一大批像李建偉這樣的老師兢兢業業、默默無聞的付出、奉獻和犧牲。希望我們都能接續這種精神,成就更多的醫學人才。
第三,要有傳道的“大智慧”,錘煉“大先生”的解惑方式。教學的過程,就是育人的過程,就是一個動態的培根鑄魂、答疑解惑、解決問題的過程。智慧的教師是化解教育難題的關鍵。教師的智慧體現在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這種能力,可以從三方面著手。一要多觀察。知識與學歷不會天然觸發智慧的生成。現實中常有樸素的智慧者,雖然知識不多,學歷不高,卻通達透徹。因為他們閱歷豐富,觀察得多。面對多因多果、系統復雜的教育問題,需要練就一雙多觀察、愛觀察、會觀察的“慧眼”,傾聽學生訴求,了解學生想法,在思想的“把脈問診”和心靈的“碰撞交融”中化解問題。二要多思考。要基于對學生內心世界的認識、成長狀況的感知、成長需求的了解,結合對社會歷史和現狀的認知,對未來發展的研判,像葉企孫發現李政道、錢學森那樣,在平凡中預見神奇,并設法創造條件有效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三要多尊重。給學生更多的尊重、自主和選擇,將會極大地激發學生運用、發展、發揮自身的智慧。缺少對學生作為主體的尊重,不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必將使教育效果千人一面,誘發教育沙化、重復雷同。智慧的教師厚德精業、孜孜不倦,他們會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引導學生把握根本、掌握主動,看清人類文明前進的方向,找準自身的坐標定位。只有尊重學生、走近學生,在師生的相互砥礪、相互成就中,形成更加可持續的良好教育生態,才能讓個體與社會收獲教育帶來的更大變革。
同志們!
強國建設,系于教育;三尺講臺,關乎未來。剛剛過去的三年疫情,愈發凸顯醫學和醫學教育在國家安全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做新時代的“大先生”,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不是“走捷徑”而是“基本功”。
同志們!
長醫正在變得越來越好,廣大教師功不可沒。長醫對未來還有更高的夢想,大家需要同心同德、攜手奮斗。希望全體教師始終堅守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自覺對照“四有”好老師標準,爭做有“大視野、大學問、大智慧”的“大先生”,成為學生求學、做事、為人的模范,努力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教育強國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最后,再次祝全校教師、教育工作者教師節快樂!祝大家工作順利,身體健康,家庭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