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四屆教職工代表大會暨第三屆工會會員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閉幕式上的講話
黨委書記 李華榮
(2021年12月25日)
各位代表、同志們:
經過全體代表和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團結、緊張、嚴肅、務實的“雙代會”就要閉幕了。此次會議圓滿完成了各項既定議程,我代表學校黨委,向各位代表、工作人員,并通過大家向辛勤工作在教學、科研、醫療、管理和服務一線的全體教職員工,向情系學校發展的離退休老同志致以崇高敬意和誠摯問候!
上次“雙代會”至今,一年零七個月的時間過去了,學校領導班子帶領全校師生員工,實施了一系列求真務實、有的放矢的舉措,交出了一份體現歷史擔當的答卷。本次會議的一項重要議題是審議學校“十四五”事業發展規劃。金勝校長部署了學校2022年要干的大事、要事,列得很詳細,我完全同意。下面我重點想談的,是我們審定“十四五”事業發展規劃后,該怎么辦?該如何做?
長醫辦學75年,從何穆老校長背著一臺X光機辦院、辦學,到今天兩校區辦學、20多億資產、5所直屬附屬醫院、17,000名師生,不在太行山,不知道其中的艱辛。一代又一代長醫人為學校發展殫精竭慮、嘔心瀝血,他們是一個勇于犧牲、甘于奉獻的英雄群體。長醫能有今日,靠的就是這種犧牲和奉獻帶來的“紅利”。今天,歷史的接力棒傳到了我們手上,使命在肩、責任重大,我們這一代人必須把長醫建設好、發展好、傳承好。
金勝校長上午講到,對于長醫發展當中的問題,我們應當意識得到、分析得了、解決得來。那么,如何分析,如何解決?我講兩點意見,與大家探討。
一、從歷史方位和時代特征兩個維度審視長醫未來發展
第一,歷史方位。站在不同的時間節點、發展節點,我們都會回顧過去。因為,觀其源方可知其流,得其法才能總結好經驗,才能汲取前進的智慧和力量。我們總的方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我們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高校一定要心懷“國之大者”,對黨中央在想什么、總書記在關心什么,要心中有數。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回顧總結黨的100年歷程,提出了10條經驗: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人民至上,堅持理論創新,堅持獨立自主,堅持中國道路,堅持胸懷天下,堅持開拓創新,堅持敢于斗爭,堅持統一戰線,堅持自我革命。長醫辦學75年,我們也有可以拿來傳承的經驗,比如“五個全面”,比如“15個字”的辦學思路。去年“雙代會”我提到了“九個堅持”“四個服務”,還有一條——“走對路、用對人、做對事”。經過長期探索、正反對比,特別是“十三五”時期的實踐,長醫終于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逐漸堅定了關于未來發展和把握自己命運的信心!未來的路應該怎么走,不外乎三句話:一是走自己的路,二是走有長醫特色的路,三是保持戰略定力,堅定不移地把這條路走下去。
回顧歷史,除了能總結經驗,還能發現問題。長醫發展之難,難在既要推進當下改革,又要補齊歷史“欠賬”;既要借鑒“他山之石”,又要激發內生動力;既要抓外延發展,又要促內涵建設。我們要推進改革,補齊“欠賬”,激發內生動力,實現高質量發展,首先必須明白當下我們還存在哪些問題。
第一個,發展不充分。長醫所有的問題,都可以歸因為發展不充分。表現在辦學條件、人才隊伍、科學研究、治理模式、學科專業、附屬醫院、社會服務等方方面面。發展是硬道理,“十四五”期間長醫每個單位、每個部門、每個人都要奔跑。誰奔跑,我們就為他點贊,就為他喝彩,就給他舞臺。相反,誰“躺平”,我們就批評、懲戒、調整崗位。
第二個,思路不清晰。這個問題主要表現在職能部門和二級單位。什么是“思路”?思路就是在現有約束條件下,分析問題、明確目標、解決問題、實現目標的謀劃和實踐過程。首先要提高判斷力、正確把握趨勢,其次要科學確定目標,第三要找到過河的“橋”和“船”,勝利到達彼岸。各單位的“十四五”規劃,都要再梳理,要讓規劃的整體架構更加清晰、邏輯更加嚴密,要讓問題-目標和措施-路徑之間的內在關聯更加清晰。
第三個,特色不鮮明。這個問題在學校層面較為突出,在院系層面比較普遍,附屬醫院相對好一些,但還沒到自覺的階段。這次會議審定了1個總體規劃和10個專項規劃,各二級院系、各附屬醫院都要把自己擺進去對照著看。要對照學校的整體規劃,看看自己可以在哪些方面進一步凝聚特色,哪些方面可以進一步拿出更好更細更實的舉措來。
第四個,管理不精細。我們目前有管理無治理,而且管理仍處于初級階段。金勝校長的報告,很多地方都涉及到管理精準化、精細化的問題。院系部考核、教師繼續教育、課程管理、教研室管理、集體備課、教學研究、專業建設、科學研究、社會服務、黨的建設、學生管理、思政工作等等,都需要走向精細化。我們依法治校、精細管理的路還很長。
第五個,機制不順暢。目前,從校內看,黨政根本體制基本理順,校本級和各二級機構、單位之間體制不大順暢,特別是醫教協同的院系,教學、醫療、管理機制長期捋不順,影響事業發展,制約教學質量提高。“十四五”期間,這個問題要比較徹底地解決。
第二,時代特征。歷史方位講的是縱向維度、時間維度,時代特征講的是空間維度、政策維度。民族復興的歷史任務,新冠肺炎的全球肆虐,老齡化社會的到來,經濟下行的巨大壓力,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人民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這些都給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課題,各高校、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都及時做出了思路和政策調整。作為一所普通的地方醫學院校,我們要思考,高等教育、醫學教育需要做出怎樣的變革?國家層面有哪些新政策?省一級、市一級有什么打算?社會需求有什么變化?兄弟院校在干什么?這些問題反映的都是時代特征的問題。我們要有時代感,不能孤芳自賞,不能自娛自樂,不能閉門造車。關于具體的時代特征,我講4句話、12個字:一是新醫科,二是應用型,三是重服務,四是“兩條腿”。
1.新醫科。新醫科建設,是為醫學院校量身打造的內涵要求、目標設定、政策體系。服務國家戰略、適應社會需求、享受政策紅利,都取決于我們能否堅決地跟進新醫科建設。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我們要緊扣這個重要的文本,里面羅列了4方面的主要任務15個具體任務,需要我們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講得很明白。建設新醫科,還要有更宏大的思維概念,不能夠只盯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要睜開眼睛、踮起腳尖、伸長脖子,看看外面的形勢,一定要關注“五大三化”:大教育、大醫學、大衛生、大健康、大數據,智能化、老齡化、少子化。不看天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打不了幾顆糧食。
2.應用型。建設高水平應用型本科醫學院校,是省委省政府給我們的定位。“應用型”是一個系統要求,是教育理念和教學過程的重塑,每個二級單位的發展都要符合高水平應用型的定位,要堅決按照應用型大學的一整套指標體系去調適、校正。這是今后一個時期,教學改革的主戰場。
3.重服務。服務什么?服務國家戰略,服務社會需求,服務學校的轉型。這種服務成就了75年發展壯大的長醫,也必將成就未來轉型發展的長醫。關于這一點,我下面要講。
4.“兩條腿”。長醫既要“長身體”、又要“添智慧”;既要狠抓數量增長、規模擴大、空間拓展的外延式發展,又要促進辦學理念、校園文化、教育科研、教師素質、人才培養工作質量和水平提升的內涵式發展。因此,是外延式、內涵式兩條腿走路,要實事求是,不可偏廢,尤其是觀念上不能把內涵和外延生硬割裂開。
二、用高質量發展這個總目標推動我們的發展
“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長一個時期,我們的總目標是全面實現高質量發展。那么,如何理解高質量發展?
第一,高質量發展是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的有機統一。我們的發展要能看得清問題,看得到目標,還能看得見結果。問題不解決,尤其是一些關鍵的、質的問題不解決,我們的目標就無法實現。如果問題沒有抓準、抓牢,沒有轉化成對癥下藥的措施,我們的目標也不可能實現。因此,高質量發展一定需要盯緊問題、盯緊目標、盯緊結果,實現三者統一。一要抓主要問題、主要矛盾。集中精力、資源辦大事。二要分層次解決問題。有些問題,比如改善辦學條件,屬于學校層面考慮的;有些問題,比如人才培養質量屬于院系層面考慮的;有些問題,比如水電暖氣保障是后勤系統要考慮的。要分層、分級、分類,分別發現并解決各自的問題。三要主觀、客觀問題一起抓。不能只談客觀,不談主觀。比如說,有的系部、單位發展目標定得很低,小富即安、湊湊合合過日子,這背后是思想問題、主觀問題。
第二,高質量發展是目標和標準體系、任務和舉措體系、政策和制度體系的有機統一。我們要增強系統觀念。系統觀念在發展方面呈現為三個體系:第一是目標和標準體系。我們的發展規劃是一個由目標組成的標準體系,我們的發展水平、發展成果最終要用這些標準來評價、測量、考核,師生員工們也可以用量化的標準來檢視我們的工作。沒有目標和標準,就是一本糊涂賬。目標既有歷史來源,又有現實依據,不能憑空設定、胡編亂造。目標要可量化、可測量、可分解、可加總。目標也并非一成不變,形勢任務變化,目標就要隨之調整。第二是任務和舉措體系。目標和標準確定以后,具體要干幾件事?要怎么干?走什么路徑?誰來干?這就是任務和舉措體系。2021年是“十四五”的夯基之年,規劃中的許多工作任務在今年已經啟動了。會后,要評估一下:舉措要不要增加?力度要不要加大?任務要不要調整?分工要不要改變?我們要按照任務的完成情況,持續改進任務和舉措的匹配度、有效性。第三是政策和制度體系。近幾年,我們一直在推進制度的“廢、改、立、釋”工作,2022年我們還會進一步捋順,要從學校層面完善政策、制度的科學性、系統性、有效性,用制度倒逼管理更加規范、更加精細,用好的政策和制度保障高質量發展。
第三,高質量發展是根本任務和根本功能的充分實現。這里講的是兩個“根本”的統一。第一個“根本”指的是根本任務。我們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任何時候都不能偏離了這個根本。這是評價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標準。我們做一切工作都是為了培養仁心仁術的醫學人才和醫學相關人才。教學、科研、臨床,三足鼎立、九九歸一,最終都服務于人才培養這個根本任務。第二個“根本”指的是根本功能。大學有五大功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國際交流。基于時代特征的考慮,我們要堅持社會需求導向,突出“社會服務”這一功能。“十四五”規劃中,有一個專項規劃就是講“社會服務”。我們的考慮是,在科學研究上,與其他醫學院校相比,今后一個時期,我們的努力仍處于“補考”階段。在人才培養上,受制于招生質量,短時間內也很難獲得絕對的增值性收益。總之,在傳統領域,兄弟院校已經深耕多年,差距是客觀的,物理距離是存在的,短時間內是難以趕超的。怎么辦?我們未來的突破就在第三個功能上,要在社會服務、健康產業、回應社會民生需求上想辦法、謀出路。這個功能上一旦實現突破,我們將可以“隊尾”變“隊首”。在晉東南地區,我們有歷史形成的、不可替代的傳統優勢,加上學校與附屬醫院獨特的緊密關系,共同決定了我們可以大有作為。因此,各二級單位,一要牢記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二要牢記社會服務的根本功能,用高質量的社會服務牽引高質量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只有堅持社會需求導向、堅持開門辦學、堅持直接服務民生需求,我們才能爭得“話語權”,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
第四,高質量發展是高質量與強特色的內在統一。質量和特色不能割裂開來。質量是特色的基礎。“十三五”時期,我們的辦學思路是“補短板、強特色、塑精神”。學校的特色是各個院系特色的凝練,各個院系如果都沒有特色,或者特色不凸顯,那學校的特色也很難凸顯。如果各個專業都沒有特色,那學校還能有特色嗎?特色基于底色,我們最大的特色就是“醫”:醫學、醫療、醫教協同,但是在“醫”之中我們又怎樣體現特色?要好好琢磨,要改變我們與其他醫學院“大同小異”的現狀,進一步解放思想,進一步打造特色,實現“大同大異”。各類發展目標都要有“特色”方面的考量。
同志們,明年我們將迎來黨的二十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正在金光大道上飛馳向前。75年來,我們扎根太行大地,服務老區人民,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們追求的始終是為人民健康服務的初心使命,我們從不把個人榮耀和特定區域的吉光片羽作為奮斗目標。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真抓實干,久久為功,穩中求進,難中求成,作出新的更大的成績!